![]() |
【博洛尼亚】期待中国的创造力 |
|
【boluoniya】2013-10-7发表: 期待中国的创造力 第二次观博洛尼亚展,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大惊小怪,却依然崇洋,为国际陶瓷人的创造力而惊叹。今年观展去得更多的是西班牙企业的展厅,也是意大利企业所认可的“旗鼓相当的对手”。这些企业对于产品细节的处 期待中国的创造力第二次观博洛尼亚展,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大惊小怪,却依然崇洋,为国际陶瓷人的创造力而惊叹。 今年观展去得更多的是西班牙企业的展厅,也是意大利企业所认可的“旗鼓相当的对手”。这些企业对于产品细节的处理、空间设计的用心和用情,都让人感动。是的,是感动,就是那种听到意大利陶瓷企业的人将研发人员和设计师称为“艺术家”的感动。或许,也可理解为失落太久之后被拾回所带来的触动。 谈到创新,谈到中国人的创造力缺失,有人抱怨大环境,有人感叹“没积累”。还是去年那句话“慢一点,慢一点”,我们跑得太快了,有些最基础的东西已经丢失,因此也找不到将产业的大楼拔高的方式。 丢失的是什么?其他的不好说,有两点,我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企业那里找到了个大概。一个是对智慧的尊重,一个是对生活的体悟。 对智慧的尊重,从意大利人对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的称呼上就可以体现。在中国,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的地位怎样?设计师和研发人员将自身置于何地?具体不好说,在此简单对比一下。 意大利设计机构会让专门的素材采集人员全球各地去跑,为设计师和研发人员寻找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。强大的设计团队通力合作,定期推出创新产品供企业选择。而这些设计师和研发人员,也带着“创造者”的骄傲,努力实现自身价值。瓷砖设计师的收费怎样,我不清楚,在展会上听东鹏陶瓷总裁蔡初阳说,为他们设计展位的意大利设计师,按小时收费,跟律师一样。国内设计师是否有这种霸气和底气? 应该没有。在国外观展,总是举起相机对准别人家的漂亮产品,费尽心机搜集别人的产品图册,赤裸裸地就是要照搬回去,这样的设计师怎能赢得尊重。当然,不少设计师都是受企业掌舵人的影响,要把产品做得“像”,而不是创造出自己的风格。这也让中国的设计走进一个怪圈。大环境的不尊重,导致了部分设计师的不自重,将自身地位放得太低,其价值自然高不上去。 再来谈第二点,对生活的体悟。博洛尼亚展的展馆很多,面积很大,逛起来不累是假的,但总有一种力量能支撑你不停地逛下去,有将所有展位都看一遍的冲动。展会是一个商业活动场所,但设计所带给人的舒适感,让人感受不到商业的浮躁和焦虑(谁说商业一定要跟浮躁和焦虑划等号呢?)。产品和空间的设计已不必再说,去过博洛尼亚的人都感受得到那种细致生活的感觉。没去过的,从本报微信和网站上,通过照片,也可窥见一斑。 在此,想谈的是品牌命名。在展会上,有两个品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,一个是“love”,一个是“relax”。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宣扬要从卖瓷砖到卖空间,从卖空间到卖生活方式,也总自以为都在践行着响当当的口号,并且做得不错。但只要抬抬头,开开眼,就可以发现,我们手忙脚乱去折腾的一些事情,别人似乎轻而易举就做到了。 回归生活,回归人的本性。十个字而已,要做到不易。 入行之初,就跟朋友讨论过陶瓷品牌的命名问题,当欧美的历史名人、名城都被用尽之后,走红的明星乃至咖啡的名字,都相继被征用。当某位深受喜爱的明星名字被冠在某瓷砖品牌头上时,没忍住骂了一声“想象力都被狗吃了吗!”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,一些产区还出现了不少山寨中的山寨。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而陶瓷行业所选用的文字和所表现出的文化,却总是如此干瘪。 没有文化底蕴,没有“人性”的味道,又怎能创造出“家”的感觉?怎能做强整个行业?于是乎,在国际展会上,有些中国生产的产品以意大利或别国品牌出现,就像被富人抱养的穷人家小孩。 什么时候中国陶瓷行业才能真正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,成为意大利、西班牙旗鼓相当的对手,而不是只用产量说话?我期待。 (【boluoniya】更新:2013/10/7 18:22:17)
![]() |
![]() |
资讯中心,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,企业新闻、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。把握佛山陶瓷网,把握行业脉搏。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、资讯和联系,工厂商家价格信息,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。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。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[佛山陶瓷网] |